《秋园》,追剧,和《年轻人的音乐会》~

生活:慢慢回归节奏~

这周感觉有了一些规律吧~早睡早起,学duolingo,学习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看书什么的都慢慢捡起来啦,另外OPT终于过啦~蛮开心的~

周末去了一趟Springfield,参观了他们的Springfield Museums,其中对Dr. Suess的博物馆印象最为深刻~Dr. Suess是美国很著名的儿童绘本作家,想象力真的超级丰富!博物馆里除了他创造出的可爱的各种形象以外还有一些他的信件,贺卡等等私人物品。看着他给自己家人写的信(当然附带上他自己的插画什么的),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感觉什么事情到他那里都可以变得特别好玩~不过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有work discipline的人,敬佩~

drawing

书:《秋园》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完觉得心里被压得什么都写不出来,这大约就是历史的沉重吧。这本书是一位老人在古稀之年开始写的一本以她的母亲为主角的自传体小说,回顾了从抗日战争前期一直到文革结束的一个家庭的历史。除了感慨那段历史中,无数的中国普通人民过得是多么艰难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感触。一是有感于女性之坚韧。读完全篇的感觉真的很佩服这位母亲和她的大女儿(也就是作者本人),基本上这个家都是靠她们撑起来的。虽然他们的父亲不算是一个坏人,而且他也有非常多的无奈,但感觉他的判断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确不如秋园这位母亲……最后由于身体不好,还是靠着她们一直养着他。最“气愤”的一段是,秋园险些被强暴,但是她先生第一反应是秋园的错,并让她自杀。虽然后来误会被解除,但那一瞬间那种直觉的反应真的很让人心寒,也让人感受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第二是有感于对教育的渴望。秋园和之骅(即大女儿)都对教育有一种真切的渴望,那种渴望非常让人感动。秋园年轻时由于家境问题早早嫁人,嫁人的条件是对方要去送她读书。之骅因为需要帮衬家里,一直没有上学,但是她非常努力的去争取上学的机会。虽然求学的经历还是非常坎坷,一直没有成功,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很感人,而且阅读这本书时也时常觉得文字很好。最后就是有感于个人自传体的历史中的细节给人带来的冲击。之前没有怎么读过这种题材的书,对于历史的知识也是以比较传统的教科书方式获得,那种方式比较注重事件,而不是生活的普通人。而阅读这种自传体的更能感受书中说的:“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剧:Sex Education第三季

这周Sex Education第三季播了,第一时间就把它看掉了,感觉略微有一些失望。这一季感觉从技术向的sex education(记得的就只有关于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的讨论)主要转向了love education(可以通俗的说成,如何处理亲密关系)。虽然love education可能更为重要,但是感觉剧里有一些“故意”的drama,有一些刻意(感觉是为了挖坑续订下一季……)另外这一季还有一个主题大概就是反抗吧,虽然我觉得是挺有意义的,但好像个人觉得也有一点过了?那种特别传统、只会堵的教育固然落后,但好像也不需要激进到把自己的学校整成sex school的标签?虽然也可以理解反抗一般可能为了明确自己的诉求,会表现的稍微“过”一点。不过看的还是很开心的😂也有些地方觉得很有收获~

视频:《年轻人的音乐会》 1-4集

为了恢复我的古典音乐学习频道的营业😳,这周开始看著名的伯恩斯坦的《年轻人的音乐会》并分享自己的笔记。真的是太好看啦~强烈推荐~首先要感谢一下掘火视频,为大家带来这么宝贵的资源~

下面就分享一下1-4集的笔记~后面会继续做这个系列的分享,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观看或者来这个频道玩~

第一期:What Does Music Mean?

第一期伯恩斯坦介绍了音乐的意义。他先从“故事性”入手,通过给《堂吉诃德》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配以和作曲家本意不同的故事,说明音乐的意义并不是描述故事,对于有故事的作品,故事只是附加的。接下来他论述了音乐的“图画性”,举例为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图画性和故事性一样,也不是音乐意义之所在。最后谈到了音乐带来的情感,先从柴可夫斯基的第四和第五交响曲入手,展现音乐可以创造出的不同情感,后又用Webern的作品,说明音乐给人带来的情感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最后的结论是,音乐是一种运动 (music is a movement), 在这种运动中蕴含了音乐的意义,即带给人情感。最后他提出建议,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只需要放松,仔细聆听音符和感受音乐的流动即可,不需要关注所谓的“故事”或者“图画”。

第二期:What is American Music?

这期为大家梳理了美国音乐的历史和特点。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和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阿拉伯等其他地区拥有延续了很久的 nationalistic music 不同。伯恩斯坦将美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幼儿园阶段,模仿欧洲古典音乐传统;2)文法学校阶段,以化用(或“杜撰”)原住民和非裔民间音乐为特色,该风潮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引发,但由于美国的移民和原住民、非裔其实并不分享相同的文化根基,这股风潮还是显得很刻意;3)高中阶段,开始引入爵士元素,不过此时还是比较“机械、刻意”地引入;4)大学阶段,爵士元素已被吸收,成为一种习惯。在这个主线之外,伯恩斯坦还提到了美国音乐的一些其他特质,包括了年轻,乐观,粗犷,孤独,如赞美诗般的简单,如某些流行乐般的满怀柔情的等等,在这一大堆的“报菜名”后得出结论:美国音乐是极其多元的,这也与它大熔炉般的人口构成有关。节目最后请来了Copland亲自指挥他的Symphony No.3,该作品包含了爵士,赞美诗,乐观等等众多美国元素。

第三期:What is Orchestration?

这期关于管弦乐配器可真是太精彩了!Bernstein对于配器的精妙比喻是,配器就如给音符穿上衣服,好的配器不只是为了保暖的穿衣,而是穿对了衣服;而不好配器就像“穿着毛衣去游泳”一样😄这期里最棒的就是各种demonstration了。首先Bernstein拿Rimsky-Korsakov的Capriccio Espagnol的开头部分为例,具体剖析了作曲家是如何把他的四个idea分配在不同的乐器上的。他还提供了一些“错误配器案例”,比如用小号演奏德彪西Prelude a l’apres midi d’un faun开头的flute部分,用viola演奏Rhapsody in Blue前奏的单簧管部分,用铜管们演奏巴赫的Brandenberg Concerto等等,非常直观。接下来,Bernstein介绍了两类配器方式,一类是family way,主要是针对一个家族内的乐器,并顺带具体介绍了各个家族(木管,弦乐,铜管,打击乐)的乐器;另一类是social way,就是把各个家族融合起来。他再一次提供了很多案例,从乐器的选择(他不断强调选择乐器本身,即使是为一个旋律选择,也是一种配器),到乐器本身如何使用(这里使用了小提琴做例子,诸如弓的使用,在哪根弦上演奏等等),到两个乐器,四个乐器,五个乐器……直到整个管弦乐团——以一场精妙Ravel Bolero解说作为结尾(虽然好像演出本身略微有一点……😅)。看这期的时候整个就是🤩表情,内容太丰富了,展现也是非常生动,强烈推荐~

第四期:What makes music symphonic?

这场的问题是“什么让音乐具有交响性?”(What makes music symphonic?),答案简单的说就是发展(development)。音乐的发展一词对于各位来说想必不陌生,不过个人还是非常喜欢伯恩斯坦的比喻:音乐的发展就和生命的发展一样,如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或是从婴儿长大成人。伯恩斯坦把development分为了三个阶段,先是birth of idea,再是growth,最后是change。虽然不是每首音乐都是具有交响性的 (symphonic),但是每首音乐都有着development,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重复 (repetition),在很多流行音乐中很常见(这里他给了一个特别损的例子,如果把音乐的development比作说服别人的话,很多流行音乐就是通过一直的重复自己的观点把人说服😅,而复杂的音乐会提供各个方面的论据😂)。Development越精妙,重复和模仿越少,音乐便越具有交响性。接下来伯恩斯坦利用非常多的例子介绍了development常见的方式,包括了变奏(variation),模进(sequences,把旋律在不同的音高重复),模仿(Imitation,也就是卡农和赋格的基础), 增值(Augmentation,把音符的时值拉长)等等。和上一级一样,伯恩斯坦不仅讲解的非常清晰,各种比喻特别贴切,乐团的demonstration是极大的亮点。这一期的最后详细地分析了勃拉姆斯Symphony No. 2开篇部分的各种development,带我们感受乐句间在紧密联系的同时又幻化出新的风景,着实惊艳。

观看链接

播客:《跳岛FM:【自由潜水】开学季,聊聊我们的哈利波特阅读史》

最后分享一期比较轻松的播客节目~这期跳岛FM请了婉莹(《博物志》、《哈利播客》的主播)来一起聊一聊他们阅读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很适合九月的一期节目!

其他平台链接    苹果播客    喜马拉雅

Quote

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自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尼采)


这周的weekly digest就到这里啦~大家这周都看了/听了/学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呢?在评论里留言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