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这篇叔本华的文章,更多的看到孤独的话题。前些日子,也小小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深度太浅了,于是又想来写点东西。

其实如果人能够很好地独处,恐怕可以说是“为节约型社会做了贡献”。不需要社交,就节约了很多资源。但对于独处的理由,叔本华说,”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而这样一是会磨灭人的个性,而是还需纠结于别人的感受,心情等等一系列繁杂的东西。换句话说,独处一是给你”更高的境界“,二是方便自己,方便他人。于是,有了“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样一句话。,(其实个人觉得,这句话有点清高的味道……有点那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只是个人感觉)

仔细想想,似乎很多比较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独”的,往往离群索居,不爱社交生活,于是他们不庸俗,但孤独了,似乎证明了这句话。但我总觉得,这个世界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找到一种平衡。一味孤独的人恐怕性格上有那么点缺陷,或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有所欠缺,思维上会禁锢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会得抑郁……这时候,就需要社交来打开自己的心门,看一看外面的人都是怎么想的,怎么生活的。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这是长期进化决定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去刻意违背这一规律,我觉得这对人格的发展是不利的。

文章里还说,大部分社交群体的“层次”都不高……于是根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人也会变得越来越庸俗,最终失去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对于这个问题,一是觉得,“层次”这个问题的定义上存在争论。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在不同的人上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很多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和学习成绩好的打交道,我觉得这是很片面的。我就在很多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身上看到了很多东西,讲义气,很善良,很善于和人沟通,很幽默等等。我想“层次”不仅是知识,技术,思想这些“正统”的东西吧。现在其实觉得很多人的好的品质都被排斥在“层次”之外了,这样总感觉有些不妥。第二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恐怕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会在人群中失去自我,这让我想到了战争中的士兵们(想到《战争与和平》了,很多士兵第一次杀了人那种害怕的感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可以做到不丧失自我,这恐怕就是“独处”的功效了。

一味的爱社交也有缺陷。会独处并且享受独处的人在我看来是很不一般的。很多人都有过和友人小聚闹腾一番后回到家的那份失落感觉,所谓“人走茶凉”也可以用来形容此种感觉。社交给人带来的东西往往只是很短时间内的,你觉得自己友人陪伴,聊天,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等等,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但返回内心,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会感觉无所适从,无法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一份空虚,于是又出去寻找新的乐子,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很可怕的。

我理想中的状态是这个样子,当需要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便可以这么去做;当安静独处的时候,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很多思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吧,我承认我还是比较信奉“中庸”的哲学,毕竟我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从来不走极端的,而是在两面的东西上,慢慢的寻找平衡,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所以,我愿意做一个“庸俗”与“孤独”并存的人。

P.S.我好像写了好多“感觉”,“觉得”之类的词语……啊……语言匮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