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她:乔治奥威尔第一任妻子 Eileen 被遗忘的故事

我们应该都听过这句话「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长大后才意识到这句话有很大的问题……不过这句话还是反映了某些事实的,从历史到现在,很多的「成功男人」的妻子都被淹没了,淹没在繁杂的家庭事务中,淹没在为丈夫打下手中。而这本书 Wifedom: Mrs Orwell’s Invisible Life 就把目光投向了乔治·奥威尔的第一任妻子 Eileen Maud O’Shaughnessy,为我们揭露她的人生。

Eileen 受过良好的教育,牛津大学本科毕业,毕业后从事过多份工作,做过自由记者,为她的医生哥哥编辑学术论文等等。她还上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硕士,对儿童的智力测量很感兴趣。1935年她遇到了乔治·奥威尔(本名是 Eric Blair),并于次年结婚。结婚后他们搬到了一个伦敦南边的镇叫做 Wallington,在这里奥威尔有一个上了年头的木屋。奥威尔一直很喜欢这种避世的田园的生活(?),然而这年久失修的屋子不仅冷,还没有厕所(需要手动掏粪),奥威尔还想要有动物和种菜(虽然他自己并不参与这个过程),这一切都是靠 Eileen 来操劳。同时,Eileen还要负责帮奥威尔打手稿,修订等工作。

西班牙内战期间,奥威尔突然就决定去参战,留 Eileen 一个人在英国。他们当时刚刚新婚可能一年不到。Eileen 后来在西班牙给自己找了份工作,去给 Independent Labour Party(ILP)做秘书。不过据书里所说,她不只是打文件之类的,还参与前线士兵的后勤工作,参与报纸和广播的制作等等。这本书的作者认为 Eileen 其实是处在 ILP 的核心位置,而奥威尔在前线作战其实是出于边缘位置。作者认为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奥威尔完全把他妻子隐藏起来了,从来没有提过她的名字,只是用 my wife 代替,而且也只字未提她的工作。在战争后期 ILP 被斯大林盯上了,他们所有人都面临着被暗杀的生命危险,Eileen 还在旅馆内遭遇了搜查,她冷静地逃过一劫。最终是 Eileen 历经千险给他们的护照上盖上了通行证,使得他们可以离开西班牙,但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也只提到了诸如”things have been arranged”之类的说法。

奥威尔作为一个工作一直不太稳定的人,他们的经济状况其实一直都非常紧张。在二战期间,Eileen 找到了一份英国政府信息部旗下的审查部门的工作,扛起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除了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以外,她工作的地方可能是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真理部的原型。书中还提到有些学者认为奥威尔的很多作品可能都是在和 Eileen 的讨论中诞生的,尤其是《动物农场》充满了 Eileen 的风趣幽默,也和奥威尔早期的作品风格有很大的区别,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整个《动物农场》的设定都是 Eileen 的功劳:

But Tosco Fyvel clearly sees Eileen behind it: It has so often been remarked that, unlike Orwell’s other works, Animal Farm is a supremely well-written little satire … This, he goes on, is because Orwell discussed it ‘with his wife as he worked on it. Sequence by sequence, it is said, Eileen and he laughed about it in bed… And if Animal Farm is a tale so perfect in its light touch and restraint (almost “unOrwellian”), I think some of the credit is due to the conversational influence of Eileen and the light touch of her bright, humorous intelligence.’
But it was not just ‘conversational influence. The form of the book itself - as fable, novel, satire - was Eileen’s idea. She steered him away from writing a critical essay on Stalin and totalitarianism, and then, in bed to stay warm while the bombs fell, they worked on it together. In Animal Farm her psychological depth and sympathy met his political insights and made a masterpiece. The strenuous way Orwell tries to bury her involvement is perhaps the most powerful testament to it. Eileen, he tells a friend much later, even helped in the planning of the book. This is a theft-and-erasure mechanism: thanking someone for a minimal contribution while erasing a much greater one. One biographer deletes the ‘even’ without any ellipsis, so as to erase the trace of his own omission, because the
‘even’ is the ‘tell’ of the lie - the written equivalent of losing eye contact or scratching behind your ear.

二战期间,Eileen 的哥哥还在战争中去世,给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尽管如此,她还是操持着整个家庭。后来她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信息部工作,但战争后期每个人都需要去工作,她又去了政府的食品部下面工作,负责一个战时烹饪广播节目。

1944 年,奥威尔突然说想要领养一个儿子(他们夫妻一直没有生育,医生认为是奥威尔的问题,但是他对检查非常抗拒)。他们领养到了一个名叫 Richard 的小男孩。这个孩子的到来为 Eileen 带来新的希望,也帮助她走出了哥哥去世的阴影。不过书里提到有件事实在是让人错愕:领养孩子之后需要去法庭由法官正式授权,结果在上庭前一周奥威尔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生病的 Eileen 一个人去上庭。

个人最心疼的部分是 Eileen 生病的部分。也许是因为过度操劳(?),她很长一段时间子宫都一直在出血,各方检查也没有什么结论(有人怀疑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这种情况下,她还要操劳整个家庭,给奥威尔帮忙打字和编辑,还要上班挣钱。后来她终于决定去摘除子宫,但是又为了省钱去了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常年的失血导致贫血,医院的医生也没有觉得需要先输血恢复体力就给她做了手术,她就这样死在了手术台上。更让人难过的是,她居然是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去医院做手术,奥威尔那时居然在巴黎。因为我个人有过非常类似的经历,真的无法想象 Eileen 是怎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做这么多事情的。而且我当时生病的时候还有室友和家人的帮忙和照顾,波士顿的医疗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一想到她得一个人坐很长时间的公交,为了省钱去的医院也不是最好的医院……就觉得好难过。在她给奥威尔写的最后的书信中,她还屡次说觉得自己不值花这个钱来做手术,又说了找比较便宜的地方了,而且针对奥威尔要不要来陪他她也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仿佛不来也没事,她自己都能弄好,真是太让人心疼了。

Gwen rang up Harvey Evers and they want me to go in for this operation at once. This is all a bit difficult. It is going to cost a terrible lot of money. A bed in a kind of ward costs seven guineas a week and Harvey Evers’s operation fee is forty guineas. In London I would have to pay about five guineas a week in a hospital but Gwen says the surgeon’s fee would be higher. The absurd thing is that we are too well off for really cheap rates— you’d have to make less than £500 a year. It comes as a shock to me in a way because while you were being ill I got used to paying doctors nothing. But of course it was only because Eric was making the arrangements. I suppose your bronchoscopy would have cost about forty guineas too— and I must say it would have been cheap at the price, but what worries me is that I really don’t think I’m worth the money. On the other hand of course this thing will take a longish time to kill me if left alone and it will be costing some money the whole time. The only thing is, I think perhaps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sell the Harefield house if we found out how to do it. I do hope too that I can make some money when I am well—I could of course do a job but I mean really make some money from home as it were. Anyway I don’t know what I can do except go ahead and get the thing done quickly. The idea is that I should go in next week and I gather he means to operate quickly—he thinks the indications are urgent enough to offset the disadvantages of operating on a bloodless patient; indeed he is quite clear that no treatment at all can prevent me from becoming considerably more bloodless every month.

不过个人认为,她在信里写到「我不值得花这个钱去做手术」也许反映了更大的问题。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感觉(不一定符合历史真实),Eileen 貌似挺自卑的,按照一些流行语好像叫「低配得感」(虽然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词)。书的前半部分也提到,在奥威尔向她求婚之后,Eileen 对她的朋友说

I don’t know . . .’ Eileen replies. ‘You see, I told myself that when I was thirty, I would accept the first man who asked me to marry him. Well . . . I shall be thirty next year . .

不知为什么有一种破罐破摔的感觉。还提到了她好像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比赛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就一直对自己的才华不太自信。残忍地说,Eileen 如此的辛苦一部分也是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背后可能是她的自卑。但我也要说,我们不能把她的自卑就归结为性格问题,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打压很容易使女性自卑,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和才能,只能依附于男性。

除了 Eileen 和奥威尔对家庭的付出不对等的问题之外(当然这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社会普遍就是认为女性对家庭是负全责的),奥威尔在这段关系里还不忠诚,甚至曾对 Eileen 的朋友下手。书中也屡次提到了他有疑似想要强奸或者猥亵女性的嫌疑……在 Eileen 去世之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多位女性求婚,目的大约可以概括为需要有人来操持家里,为他的写作打下手等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他以及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的普遍态度。

最后说说我的阅读感受吧。了解到这本书是从《疲惫娇娃》的一期播客,听播客的时候挺生气的,不过后来冷静下来觉得这期播客有一点「知道人们会因为什么生气,我就说这些给你听」(不过并不是说她们说的是错的!)的感觉,所以想找原书来看一看。其实说实话,这本书也有这样的感觉哈哈哈(不过再次强调不是说作者说的问题不存在的意思!),读到一半的时候略微有些不想读了,觉得和播客里说的差不多,虽然最后还是趁着过期之前囫囵吞枣看完了。另外在这本书里,作者还经常穿插自己作为一个妻子和作家的体验,我可以理解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但我个人对于这些内容完全不感兴趣……

另外这本书里也有一些谬误,比如把奥威尔出生地都搞错了……还有一个批评是说,《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里奥威尔没有提很多他的妻子是想保护她,因为他们当时的确受到斯大林的追杀,这逻辑上也算是说得通,到底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还是就是真的看不见,现在很难求证了。除此之外,这本书并不是第一本 Eileen 的传记, Sylvia Topp 在 2020 年出版了 Eileen: The Making of George Orwell。虽然这本 Wifedom 在书的开头就提到了这本书,但文中就再也没有提到过了,直到后记才又提了一嘴,总体觉得这个 credit 给的有些敷衍。最后我个人不太喜欢的一点是行文的注释整体挺缺乏的,虽然后面有 notes,但是没有指针指向原文的哪一个部分?!导致读的时候有时候分不清是作者的想象,还是有客观证据,就有点烦(虽然传记都带有一定 fiction 的色彩吧)。总体来说,关于 Eileen 的资料还是太少了,只有一些书信,这本书里也有很多部分是作者想象 Eileen 的生活,这些部分可以完全理解为 fiction,不过算是基于一些证据。我可以理解要写关于 Eileen 的书必定需要一些脑补,但个人认为严禁来看还是要将有史料支持的部分和作者的脑补更明确地点出。

这本书在出版之后自然是遭遇了非常大的非议,甚至是书里采访的人都有觉得这本书把奥威尔抹黑了之类的。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就表达了她不是想 “cancel Orwell”,而且屡次提到奥威尔的作品对她的影响非常大。近些年来,在 Metoo 之后,很多「功成名就的男艺术家」都被发现了性侵之类的丑闻,很多人在这些新闻面前都会考虑「已知这个人的道德水平很不行,甚至犯罪了,我以后还能不能看他的作品,喜欢他的作品?」,由这个问题也诞生了「取消文化」。我个人可能是「道德水平不高」,好像一直不太受这个问题的困扰(以及我可能也没有什么特别特别喜欢的人之类的),我觉得这些新闻给我们在看作品的时候多了一个背景信息,让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作品,审视他是怎么成功的过程,甚至是审视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作品。就像前段时间所谓的「门罗塌房」事件(第二任丈夫曾强奸她和第一任丈夫的小女儿,她在知道之后还是选择和这个男的在一起),撇开这件事中最有罪的应该是她的第二任丈夫,也得承认她的做法的确是深深地伤害了她的女儿,但是知道了这个事情之后,我觉得我瞬间理解了为什么门罗书里那么多的踌躇的,想要改变却不得的人物形象(不过我要坦白我只看过她的《逃离》,所以大约也是片面的)。再比如了解了 Eileen 的生平,她为这个家庭和奥威尔做的事情,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欣赏《1984》和《动物农场》,不过重读我可能会思考,这个部分是不是有 Eileen 的贡献,似乎也挺有趣的。突然想起有一个人很容易犯的谬误是「光环效应」。我们接触到大多数艺术家,作家等等都是从他们的作品开始,作品好就让人很容易推延到其他的特质,觉得这个人本身也是个好人,但这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虽然对这本书有一些不满,但是个人觉得挖掘这样的故事还是很有价值的,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月之暗面,让故事更完整一些总是好的。

感兴趣话可以移步这里阅读更多摘抄。


隐形的她:乔治奥威尔第一任妻子 Eileen 被遗忘的故事
https://albuspensieve.github.io/2024/08/01/2024-08-01-wifedom/
作者
Albus Dumbledore
发布于
2024年8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