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到七月的书影游总结
没有办法,digest 还是怎么都没法重启,那就先趁着假期稍微写一些最近几个月的书影游总结吧~
书
这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读书不是很多,而且我发现和很多事情一样,读书这个事儿就是一旦 momentum 没有了再开始就会比较困难,不过从五月到现在还是有看五本书~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花了很长时间才终于看完了上野千鹤子这本书,不过也终于还是看完啦!这本书于我而言还是略微有些吃力的,比较学术,读着比较容易走神,放下之后再捡起来也需要鼓励自己才行。书里的文章貌似是各处发表的论文的编排,所以也不是非常有脉络,也会造成一些阅读的障碍。不过还是蛮有收获的,讨论了更为深层次的女性主义的很多议题~
书中很大的篇幅是由「女兵」和「女性参加战争」这个话题深入下去,讨论女性主义和和平、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关系。大家接触女性主义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个论述就是「男性参加战争保家卫国,女性不用参加战争,这已经是很大福利了,都便宜你们了,还追求什么平等?」,对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回答自然是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女性加入军队,参与战争,之前并不是女性不想参与,而是都没有参与的权利。更深一层的回答可以是,男性参加战争并不只是牺牲,兵役其实也是一种「公民权」表现形式,比如大多数国家对于军人都有很多帮助和补助,女性无法加入军队其实也是剥夺了她们获得这些帮助和补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也被认为是「二等公民」。不过上野千鹤子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两个层面,她深入到战争和暴力本身的正当性这一层,女兵的问题并不只是表面上能不能参加,或者能不能受益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到更根本的问题:思考「女性之于国家暴力的关系」。
女性主义思想绝不是仅仅对国家所占有的、任意分配的公民各项权利(包含义务)提出“平等分配”的要求。女性主义解析的是“国民”与“公民”概念中的男性化建构,并且通过颠覆这一男性化,质疑国家对各项权利的占有本身所存在的问题。隐藏在军队中男女平等意识形态之下的其实是女性主义和国家之间预谋的新“交易”,这是女性主义必须拒绝的。
上野千鹤子坚决反对女性主义就是「女性同男性一样」,「女性像男性」,因为这还是是以父权制为本位进行思考,而且这意味着「女性也要像男性成为统治者」,但是要成为统治者就必须有被统治者的存在。这真的是女性主义想要的吗?从白人中产阶级男女薪资差距缩小一事中我们可以窥见「像男性」这种逻辑的问题:
如果“性别的正义”是平等分配以男性为标准的各项权利义务,那么这种正义在一定的集体范围内、一定的条件下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比如,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里,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男女薪资差距极速缩小。那些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可能会说,这反映了对女性的歧视已不复存在,但有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就在同一时期,白人和其他族群之间的薪资差距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这是因为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创造出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她们雇用拉丁裔等少数族群女性替她们照料孩子,自己则进入职场打拼。
从「女兵」的议题上,引发出了对于民族主义关系的思考。上野千鹤子重点介绍了西川长夫的《跨越国境的方法》。其中里面说到「文明」和「文化」到底是什么的观点个人觉得也蛮有意思。西川长夫认为「文明」,指的是「法国人的国民意识」,不过是「法国这一民族国家的发明」,而「文明普遍主义认为,任何人都能够实现且被要求实现『文明化』。因此『仍处于文明化过程中的人』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形成了将歧视和殖民主义正当化的意识形态。」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打着文明的旗号却行歧视和殖民之事了。
和文明对应的是文化,西川长夫认为「文化指的是德国人的国民意识」,不过这里的德国不仅是德国本身,而是在法国威胁下后成立的民族国家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在强大的邻国推行『文明』这一普遍主义的阴影之下,连国民都尚未形成的『后进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意识形态就是『文化』。」文化相对于普遍性而言专注于「固有性」,即我们常听说的「自古以来」,由此也可一瞥为何纳粹会掌权等事件。
西川是反对民族国家的,即使是「多元文化主义」也被他认为是「国民整合的一种新方式罢了」。他提出的一种代替方案是「私文化」,是一种不属于任何地方的选择。
书的最后主要是几篇访谈和演讲,其核心内容即使本书的标题「女性主义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上野千鹤子认为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而诸如战争,民族主义其实背后都蕴含一种认为有比生命更重要价值的思想,是一种为死亡做心理准备的思想。上野千鹤子认为女性主义千万不要追求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女人的敌人,是女性主义的敌人。女性主义就是老土而又日常的(笑),就是一种希望『明天也能像今天一样活着』的思想。」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上野千鹤子对于看护问题的兴趣,因为看护问题即是在探索在人成为弱者之后还如何有尊严的继续活着的方法。上野千鹤子还提到她选择女性主义这条路是因为这种选择不需要祷告,是一种现世的思想,还挺 inspiring 的:
女性主义是一种现世的思想。它是为了能在现世活下去的女性的思想。倘若某个问题是由人造成的,那么人就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与其无力地说一句“让我们来祷告吧”,不如让我们一起寻找那个能让我们在此时、此处继续活下去的方法吧。
《莎乐美》

看这本的契机是要去大都会歌剧院看同名歌剧,就想着先提前看一下王尔德的剧本,对故事梗概有一个了解。此前对莎乐美的了解都是从绘画作品来的,听说过她在圣经中的故事:
先知约翰因指责希律王娶其兄腓力之妻希罗底一事「不合理」而入狱。希律王于生日之时因希罗底之女一舞欢喜,起誓满足其任何心愿。受其母所使,希罗底之女要求希律王砍下约翰的头颅。根据史学家弗拉维厄斯·约瑟夫斯的记叙,该女名为「莎乐美」。
在王尔德的剧本中,受母亲指使的情节改为莎乐美对信仰坚定的约翰从好奇转为爱慕,但约翰对她非常鄙视,爱而不得的她最终通过给希律王跳舞得到了约翰的头,她得以亲吻到约翰的嘴唇。她的「爱」当然是病态的,但是这悲剧的背景是莎乐美一直在被各种男人觊觎,她终于得以在约翰面前成为一个主体,但最终她只能通过极致的占有来满足她的愿望。
不得不说这个戏剧的情节以我个人的审美是觉得有点太 drama 了,但是读完还是觉得大受震撼。此处也稍微说两句歌剧的观感:第一次去大都会歌剧院,我跟朋友就如乡下人进城一样对布景、道具各种大受震撼,除去舞台效果而言,个人非常喜欢把「七层纱之舞」改编成从小到大的七个不同年龄的莎乐美跳舞,舞蹈也影射了她从小生长的环境对她造成的伤害,有一点精神分析的感觉,整个舞蹈编排也不是像剧本中说的那种妖异魅惑,充溢着欲望的气息,反而是有一些邪典,但是这改编让人觉得非常合适,更有深意了。

《女巫》

看不下去书的时候就喜欢看一点儿童文学。罗尔德·达尔的儿童文学总是有一些悲剧色彩的,这本也不例外。这本书里的女巫是个专杀小孩的反面角色,故事中的主角小男孩不幸一次闯入了女巫的集会,偷听到她们消灭小孩的可怕计策,还被她们变成了老鼠。但是小男孩和很爱他的姥姥一起商量了计策成功地阻止了女巫的阴谋,虽然自己变成了老鼠,但是却拯救了其他的孩子。个人非常喜欢结尾,并没有奇迹发生——小男孩还是老鼠的形态,但是他和姥姥有这样惆怅又有些温暖的对话:
“老鼠可以活多久?”
“啊,我一直在等你问我这句话。”
“你说呢,我们老鼠可以活多久?”
“如果你真想知道,恐怕老鼠活不了很久。”
“有多久?”
“一只普通的老鼠只活三年,但你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鼠,大概是九年。”
“好!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你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不想活得比你久,别人照顾我,我可受不了。”
“姥姥,你多大岁数了?”
“八十六岁。”
“你会再活八九年吗?”
“会的。只要运气好。”
“你得活,因为到那时我将是一只很老的老鼠,你是一位很老的姥姥,再过不久,我们就一起死掉。”
“我的宝贝,你真不在乎以后一直做老鼠吗?”
“我根本不在乎。只要有人爱你,你就不会在乎你是什么,或者你是什么样子。”
虽然主角小男孩自幼便是孤儿,还被变成了老鼠,但是姥姥的爱让他很幸福。文中还有一个被变成老鼠的小男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爸妈虽然很有钱,但是很势利,看不起别人,对自己的孩子也很尖酸刻薄,姥姥耐心地解释他们的儿子变成了老鼠,但是他们完全不相信,相反很嫌弃他,可能他们的儿子最后就被父母当作老鼠弄死了吧……罗尔德·达尔的故事还是一如既往的可以让人思考很多~
《风与树的歌》

读书会一起读的书!也是我第一次为读书会选书,讨论的时候每一篇大家都有细细讨论,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非常开心~
个人也非常喜欢这部短片童话集,太有想象力了!而且塑造出来的世界非常晶莹剔透,就像一个个水晶球一样~不过大多数篇目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符合日本作家刻板印象(?个人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谁也不知道的时间》,以下有剧透:
青年渔民良太遇见了一只活了200年的大乌龟。大乌龟觉得生活无聊,「没有一点有意思的事,但是有用不完的时间」,于是他将自己的寿命分给良太,让他的一天变成25小时,而且只有他能察觉这多了的一小时。良太用多了的一小时练习打太鼓,希望在夏祭上一出风头。在这多出的一小时中,良太认识了一位少女沙千子,原来她也和大乌龟做过交易,以探望自己生病的母亲。但是她的母亲后来去世了,她在归途中坠入海中,被困在了这多出的一小时中。良太请求大乌龟把沙千子送回现实,于是乌龟把自己剩余的生命在夏祭夜晚分给了村子里所有人,大家在良太的大鼓声中疯狂了一夜,在这多余的时间都被用完后乌龟死了,沙千子回到了现实。
每一篇都在感慨她怎么有如此清奇的想象力!真是我等普通人只能仰望的能力啊!
《皆大欢喜》

今年的 Shakespeare on the Common,一边看剧一边对着读完的~剧情经不起推敲啦,结局就是大家都结婚啦(感觉莎士比亚喜剧很多就是大家都结婚了,悲剧很多就是大家都死了😂)!但制作非常有趣幽默诙谐,有很多唱歌跳舞的环节,很容易让人 get 到这个剧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充满青春气息~不过译文的风格是文绉绉的,有时候有点出戏😂比如台上唱着 hey ho,一看中文译文是「噫嘻呼」😂在总体的欢乐氛围下,杰奎斯经常的、突如其来的哲学感悟单独拎出来看个人都挺喜欢的(比如很有名的那个人的七个阶段,见下引用),但每次都是他突然感慨一通,然后别人就跟没听见一样,转头继续欢乐😂心疼他一秒钟~俩姐妹以及扮装完的罗瑟琳和奥兰多其实还蛮queer的🤔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的眉毛。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游戏
《巴别塔圣歌》

好喜欢好喜欢好喜欢!在攻略帮助下十二小时通关🤣
画面音乐都很符合我的胃口,破译语言的设计也是第一次玩好有新意(就是有些字符真的太难认了,我都看晕了🤣)。除了通过和别人互动,通过他们的动作、语气,还有看图说话之类的设计来破译语言,还有罗塞塔石碑的设定,真是非常语言学了!而且最后的结局太感人了😭😭😭
高塔上有五个民族:信徒,战士,诗人,学者,和隐士。高塔由隐士一族创建,不同民族的人依次落户,生活在塔的不同楼层,隐士一族为各族建立了交流的通道方便沟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族之间产生了隔阂,比如战士认为信徒是不洁之人,诗人觉得自己有文化鄙视战士,而隐士一族选择了逃避,带上类似于 VR 头盔类似的设备,把自己「放逐」到虚拟世界中,任凭巴别塔衰落。而我们,也就是主角,是一个被一位隐士创造出来的救世者,目标是掌握各族的语言,帮助他们沟通,重新复活高塔。
游戏设计非常巧妙,五个民族似乎对应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古希腊时代,冷兵器时代,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信息时代,每个族的语言文字也非常有特色,信徒的文字看起来很朴实,语法也不复杂,战士的文字看起来硬邦邦的就像兵器一样,诗人的文字看起来有点像波斯文,弯弯绕绕就如诗歌一样,炼金术士的文字看起来像星图,而隐士的文字充满科技感。
虽然看起来非常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代表着「最高价值」的词,信徒们信仰的「神」,战士坚守的「天责」,诗人追求的「美」,学者探索的「转化」,隐士们沉迷的「放逐」,在最终的结尾发现他们是一个三角双锥在二维平面不同的投影!太令人震撼了!这何尝不是现实世界中也在发生的事呢!
唯一就是比我想象的要考验操作,某些地方有点烦人……还有就是太容易迷路了!虽然有这些吐槽,但是整个游戏的玩法设计到美学设计都长在我的点上,非常享受!最后放点游戏截图纪念一下吧哈哈哈~







《机械迷城》

读博的时候开始玩的游戏,中间卡在一关很久就没玩下去,7年后终于通关了哈哈哈!画面和谜题都非常精巧,但是玩完看评论才意识到原来还是一个「解救公主」的叙事!都机器人了为什么还有男女……但是还是很喜欢这个游戏的~
影视作品
发现今年除了一篇 weekly digest 以外一直没有总结自己影视作品的摄入,此处稍微总结一下今年开始到现在看过的一些影视作品吧~有点多就分梯队简要写一下~
很好看!👍
纪录片
- 《寻色中国》:陈晓卿团队拍摄的非美食纪录片哈哈哈哈~非常喜欢!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没有太关注过色彩是哪里来的,好有趣~私以为好的作品就是会让人开启一个新的看世界的角度~
- 《动物的秘密生活》:Apple TV 的纪录片,非常好看!每一集都有动物生活的一个主体,比如住房,觅食,繁殖,怎么保护自己等等,大自然真是太奇妙啦~每一集结尾还有一个片段展示团队是如何拍摄到这些珍贵画面的,野生动物摄影果然是纪录片的桂冠,太难了!
电影
- 《猫猫的奇幻漂流》:也是去年很出名的一部~无人类版诺亚方舟,感觉很适合做成一个游戏也~后来了解到是 Blender 做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游戏感?生命还是很残酷的~不过如果能碰到全程carry的卡皮巴拉还有鹭鹰(长得好像福克斯啊),还有不同流合污的拉布拉多,就没有那么那么遭
- 《孔雀》:第一次和朋友参加 Bosto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看了这部德语篇,爆笑啊!处处讽刺中产生活之虚伪(以后有点点无法直视mid century modern装修风格了……😂
电视剧/动漫
- 《百年孤独》: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还没有读《百年孤独》的原著,觉得整个画面、氛围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看了一半在一个生病的机会听完了有声书,在了解了书的内容之后回来接着看觉得的确是非常好的改编!期待第二季~
- 《宝可梦礼宾部》:超级可爱,超级治愈,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就来看这部吧~
- 《葬送的芙莉莲》:听说这部动漫有段时间了,终于看啦~和 R 同学隔空一起看,非常上头哈哈哈~得非常克制才能避免 binge 呢!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和同伴的冒险,告别和回忆,很有滋味~
蛮好看~😊
纪录片
- 《香蕉启示录》:准备Serendipedia 香蕉那集看的资料,讲述的是 Tellez vs Dole Company 这个案子,即尼加拉瓜工人诉多乐公司使用已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农药,希望获得赔偿的案子。片子拍的时候还是暂时赢了的,结果后来又被推翻了……(多乐说尼加拉瓜的工人们造假,不过看到有文章写为了说他们造假多乐买通了一些人……)后来多乐还告了原告的律师,甚至告了这个片子的导演。。。百感交集啊
- 《欧罗巴的梦魇》:同名书籍的纪录片,主要讲的是二战中纳粹的艺术掠夺,内容非常翔实,不过在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可能会觉得有点闷。为了准备 Serendipedia 艺术盗窃案那期看的~
电影
- 《昨日青春》 :也是 Bosto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看的电影,是坂本龙一的儿子拍的。蛮好看,高中生对抗不公平的制度,很青春热血但又处处反应社会现实,唯一不太「满意」的就是怎么这么顺利就 happy end了……现实可不是这样啊……(不过我这么说感觉也是蛮犬儒的……
-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同 Bosto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文盲的我是第一次看娄烨,所以没有任何期待或对比,看下来觉得蛮不错的,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理解「未完成」。疫情期间的视频看得有点 trauma,好像听到了影厅里的啜泣声,但联想到现实里这些视频基本上都很快销声匿迹,以及回首那几年就和消失了一样,那 trauma 就 trauma 吧,至少提醒我们真实是什么。自己最难受的那段其实是男主和妻子在男主被困期间的通话,「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就想跟家人吃顿晚饭」,「为什么我们老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想起来 R 同学刚被签证困在加拿大,后来又知道被拒签那会儿(不过现在也适应了😂感谢人类进化出来的超绝适应力)。黑暗中微弱手机亮光的镜头估计大家也都很有感触吧~
- 《帕丁顿熊3:秘鲁大冒险》:看的免费 screening 哈哈哈~ 熊就是最可爱的!但居然都可以影射移民问题🥲但不管熊就是最可爱的!然而帕丁顿熊都有英国护照了,我也想有哈哈哈~
- 《法式火锅》:朋友 Z 来波士顿玩的时候一起看的~一部来自过去旧时光的片子,有一种油画的质感,吃的也都看着蛮有食欲的~虽然关键两处情节都被我猜到了,但还蛮好看的~一起研究热爱的东西真不错😌(不过到底是谁洗这么多锅碗瓢盆……后来还了解了一下两位主演的八卦hhh
- 《工作细胞真人版》:感冒期间看,提醒自己要感谢身体里 的细胞们又辛苦的工作了一波~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在大型迪士尼里 cosplay 有点尴尬(还是那种人特别多的迪士尼),但是看到后面就习惯了哈哈哈~虽然可能还是更喜欢动漫版吧!内急那段真的是爆笑😂后面白血病的剧情看得我好揪心,用极光表示放疗真的是一种残忍的美丽啊……还是很有想象力的~~~以及这个电影得要多少群演呀,人真的好多!
电视剧/动漫
- 《热点》 :笨蛋节奏新作,喜欢!好多关于日常生活annoyance的描述哈哈哈哈~比如在车上掏出手机想拍照,刚掏出来想拍的风景就没有了!!!直拍大腿呀!
- Miss Austen:BBC 的英剧,好感人~虽然是有虚构成分的故事,从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的角度,通过书信回忆过去的时光,同时还处理了一个好友孩子的事情,充分展现姐妹情深和女性互助关系~虽然很多人不满卡桑德拉把很多简的书信都烧了,但感觉一定程度也能理解吧……想看一看还留存的简奥斯汀的书信~~
- 《各自孤独的美食家》 :感谢陪伴我十二顿饭🙏🙏🙏这次的形式个人还挺喜欢的,扩大了世界的感觉,也认识到了很多职业~印象最深的是花卡车司机,太拉风了哈哈哈哈~不过不得不说还是叔吃的最香
- 《幸运星》:朋友推荐,第一次看这种不太有主线剧情(?的动漫🤔一开始有点 get 不太到,到后面觉得还不错~~~
综艺
- 《闪耀吧!大运河》:过滤掉总在背景中的「大国自豪感」这个节目还是蛮有趣的,学到很多关于大运河知识~比较喜欢段志强(就是冲他看的!)和最后两期才来的张谨
- 《克拉克森的农场第四季》 :喜欢 Harriet!虽然年轻,但是做事特别利落,而且还在 Tik Tok 上为从事农业的女性宣传~要是常驻就好了!His cheerfulness 一如既往的靠谱!这一集的主线是克拉克森想开酒吧,开酒吧真是事儿太多了………那俩没太明白来干嘛的经理(?)真的不是骗子?(感觉他们是被 fire 的吧……?为最后一期Simon说的话多加一星: “The thing you have to learn about being a farmer, Jeremy, is that if you want to preserve a modicum of sanity, you don’t ask questions that you don’t want to know the answer to. Just concentrate on next year’s potential.” 😭
- 《是女儿是妈妈第二季》:节目刚开始的时候黄圣依的妈妈讨论热度很高,很多人说什么原来她妈妈就是杨子之类的,其实我看到后面觉得她妈其实还蛮不错的……比杨子强多了……感觉李嘉格那一对母女更难一点……蛮不错的节目,我妈好像也看了😂但感觉不是很适合有母女关系 trauma 的人看……
Mixed Feeling 🤔
纪录片
- 《孤岛之歌》:朋友推荐~还算有点意思,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独居女性故事~感觉跟我之前看的纪录片都蛮不一样的~不过俗人如我,觉得有的地方有点太「飘忽」😂感触最深的是第三集的奶奶,经历了这么多痛苦没有倒下晚年还在努力学英语,真的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电影
- 《钟楼怪人》:《巴黎圣母院》的迪士尼动画改编,居然能把大坏蛋队长写成一个好人我也是有点惊讶……如此正能量的改编不愧是迪士尼……不过可以练练歌😂
- 《秘密会议》:也是 Z 来玩的时候一起看的,当时正逢教宗方济各去世,正在选新的教宗。画面不错,伏地魔不错,情节有点难评🤔
电视剧
- 《苦尽柑来遇见你》:YQ 来玩的时候一起开始看的,中间一度看不下去……后面又好看了点,比较有感触的是母女父女关系的部分。但感觉有些message有点奇怪(比如这个中文译名的message),就好像还是在说一个好男人的重要性?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海女们一起互相帮助生活的情节,温暖可爱~
- 《幸福就是吃饭睡觉等待》:日系治愈,主人公生了自身免疫病,要一辈子和这个病一起生活。这个病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有一份光鲜工作的她因为很容易累无法全职工作,只得辞工做兼职,继而导致生活拮据,心情不好等等。这部剧可以说展现了一个人如何把自己从泥沼中拉出来的过程,还蛮温暖的,也会想起自己生病的那段时间~有点奇怪的是疑似在推广药膳?当然好好吃饭我是认同的啦,但是药膳我就不是很知道了……比较喜欢的是她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她孙子年纪的「陌生男人」一起搭伙过日子,探索了家庭新形式~而且看起来和《团地的两人》在一个团地耶~
- 《Severance 第二季》:这季刚开始感觉还不错,中间有些部分就有些无语了……尤其是各种感情线………………我真的不想看什么三角恋四角恋的戏码啊……还有有些地方就是故意故弄玄虚……那个 Ms Cobel 说话太太太太慢了啊!最困惑的是那个 reintegration,铺垫老半天终于做了,结果最后说没用??????然后那个 Regabi就此消失?你最好第三季给我讲清楚……anyway还算是蛮好看的剧,虽然明显不如第一季了……
不太推荐 😑
纪录片
- 《爱乐唯她:纽约爱乐首位女团员》:有意思的人物!但是无比混乱的片子……如果你把它包装成小红书视频《我传奇婶婶的退休生活》我觉得OK,如果你说是 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 well我想看到更多
电视剧
- 《芭蕾之星》 :补了一天手帐顺便看完~的确不太行……冲着 Gilmore Girls 和麦瑟尔夫人的团队而来,但是败兴而归!都啥年代了为什么还要看天才就很暴躁的设定lol 要不是个人很喜欢男主那个演员(麦瑟尔夫人里的时候就有点 hold 不住 Lenny Bruce)就弃了😂除了这个加分以外,舞蹈找的专业演员来跳加一分(的确演员本身尤其是法国那边的那个男主真的太不像芭蕾舞演员了),还有 Met Opera取景加一分
- 《化学课》:个人不是很推荐…基本可以说只有中间两集比较好看……前面在怀念过去的恋爱时光,最后两集老中青三代女性一起缅怀死去的男的……我想看女主是怎么从一个有毒家庭逃出来去读化学博士的啊!我想看邻居Harriet成为律师啊!我可以接受小女儿对自己爸爸是谁好奇所以去探究,但是不接受结尾变成了祖母怀念儿子,妈妈怀念男友啊!衣服家庭装修好看~
好啦,最近消费的一些书影游就总结到这里啦~大家最近都看了/听了/学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呢?在评论里留言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