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五月六月

2023年已经过半,weekly digest的更新频率保持得可谓相当“优秀”,动不动就是两个月没有更新哈哈哈哈~今天趁着假期最后一天随便唠一唠五月和六月吧。

生活

这两个月还是一直挺辛苦的~不过有一个阶段性好消息,算是“努力得到了回报”。虽然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也不知道战线要多长,就先不细说了哈哈~下面说点比较轻松愉快的~

看鲸鱼!

上一回看鲸鱼好像已经是三四年前了~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真不知道去干点啥,突然想到咦可以去看鲸鱼,然后就在 Groupon 上发现了半折票,于是第二天周六一大早就驱车前往 Gloucester 看鲸鱼了。我们先是遇到了一对鲸鱼母子,观察了他们很久,然后又看到了一头睡觉的鲸鱼,学到了鲸鱼睡觉叫 Logging,因为他们真的像一块木头漂在海上,然后偶尔出来呼吸一下。正以为这回鲸鱼之旅就这样结束了的时候,我们又碰到了那对母子,然后小鲸鱼可能刚吃饱之类的兴致很高,看到了它跳出水面,三次!虽然还不是成年鲸鱼,但是它的体格也已经大得惊人了~这回看鲸鱼真是梦幻般的体验!

加州

又蹭 R 同学出差去了趟加州。这回印象深刻两个地方,一个是恶魔岛 Alcatraz,另一个是湾区最高点 Lick Observatory~

恶魔岛可能是三番著名景点之一,但是来了三番这么多回都没有去过~这回和猫头鹰小伙伴 Kiki一起去,比想象中的好玩很多!主要的监狱区有非常完备的导览,动线都安排的非常清楚。整个展览的基调是有些同情这些罪犯的,虽然他们臭名昭著,但是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美国高监禁率的展览,也很有启发性。

岛上的自然环境也是废钞,简直是鸟的天堂~海鸥们和黑脸鸬鹚都在孵蛋,很有趣~还看到了雪鹭,太漂亮了,炸毛的雪白羽毛发型特别炫酷,然后叫声意外的像青蛙哈哈哈~

恶魔岛还有一段被 Native American 占领的历史,占领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贬义的,但是这个事件是他们谋求提高自己待遇的一个运动,很厉害!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不过他们的待遇还是有些许的提高……

Lick Observatory 建于 Mountain Hamilton 之上,距离 San Jose 大约一小时车程,但这山路可能是我走过最吓人的,太高了,好多地方都感觉分分钟就要掉下去……不过风景真的很壮观~建于1880年代的它是最早的山顶天文台之一,当年这上面可是有一座城镇,现在还有学校遗址。望远镜虽然古老但是看着很壮观,而且还是可以用的(不过目前应该只是旅游用,上面还有一些现代的高科技望远镜用于科研)。给我们介绍的小哥是一直住在这里的,听他和别人聊天才知道住在这里一个月只要七十块而且水电网全包,不过的确不是很方便~从山上下来后,我们才意识到在圣何塞的高速公路上就能够看到这座天文台,只是因为以前不知道他的存在一直忽略了~

Providence

六月中旬去了一趟 Providence,主要是发现 RISD Museum 周日免费😂本来以为作为一个设计学院的博物馆,可能现代的东西比较多,结果没想到是一个很全面的博物馆!学到了好多新知识!下午在 Brown University 走了着,很安静的校园~

种西葫芦

虽然还不是很确定,但是今年的种菜体验可能要很快告一段落了。西葫芦结果啦!种菜真的很难,有非常多的知识需要学习,而且一旦一个步骤出错,就会很直接的影响下一个阶段。这回种菜踩了不少坑,从刚一开始育苗就出现了徒长问题,然后出现了只开雄花不开雌花的问题,然后出现了虫害问题,总之就是各种一波三折,目前的收获量可能是五个西葫芦哈哈哈~生菜的话目前还是小小小小苗,感觉可能今年吃不上了哈哈哈~

虽然很多挫折,但是观察植物的生长真的很有意思~看到小苗破土而出,逐渐长出子叶和真叶,看到花苞逐渐形成,看到花朵盛开,都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快乐~而且学会了好多知识,比如怎么区分西葫芦的雄花和雌花,西葫芦的果是在哪里结出来的等等~虽然还有更多的知识没有学会,但还是很幸运居然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明年还会继续实验下去哈哈~

### 其他的日常还有

最近用上了微信读书,被这个免费策略耍的团团转~虽然看了不少书,但并不是都值得推荐。

《植物的战斗》

读这本书是简单纯粹的获得新知识的快乐。作者在后记中写到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疫情中无心插柳种了丝瓜,体会到了植物的奇妙之处,正好与我种菜的实践不谋而合~书里介绍了好多好多神奇的知识,比如基因横向转移(线粒体可能是以前共生的某种细菌,而叶绿体是共生蓝细菌!),地衣怎么适应早期地球残酷的环境,各种植物如何吸引动物来受粉又保证自己的种子被完整保存(其中兰花真的令人大开眼界,蜜蜂兰会假装自己是雌性来吸引雄性昆虫授粉),食虫动物是怎么进化出来的,还有各种农作物比如辣椒,番茄,棉花等等的知识,真的是包罗万象。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植物很低级,连动都不会动,殊不知他们其实不是不会动,而是不需要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已经获得了生存优势,根本不需要移动这一条。多了解他们才意识到人类其实有多么渺小和愚蠢。

《人生的意义(牛津通识读本)》

这本书的标题看着感觉有很多方向,其中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 self-help类的鸡汤书,然而打开就会发现,这本书跟鸡汤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一本哲学书,甚至我觉得可以说是哲学史书,毕竟人生意义的问题是哲学里比重很大的一个问题(不过到了维特根斯坦,他认为这个问题是超越哲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在这里就先不多说了)。书里把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拆开了揉碎了,从这玩意是不是个问题,意义又是什么意思,历史上哲学文学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到最后作者自己尝试进行一个“解答”,很有趣~读起来虽然是比较痛苦了,因为充斥着各种让人头大的理论,所以读了非常久,也不是每一句都认真看的。这里随便列一些感觉有所启示的段落吧: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类与其他存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具有反省自身存在的能力。按照他的理论,某些具体的处境可能会让一只疣猪感到有麻烦,而人类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他们把自身的处境当做一个问题、一种困惑、一个焦虑之源、一片希望之地,或者是负担、礼物、恐惧或荒诞。

评论:人类会质疑为什么这些处境的存在,比如“这事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但疣猪没有这种质疑。为什么人类会进化成这样呢?也许是这种质疑促使了人类对环境进行改变?后文的另一个解释提到了这和人类进化出语言相关:“语言不仅使得我们把握自身,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思考自身的境况。我们依靠符号生活,而符号具有抽象把握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自己从切身处境中抽离出来,从肉体感官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进而反省自身的处境本身。”

资本主义现代性看起来把一套几乎纯粹是工具性的经济制度强加给了我们。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追求权力、利润和物质生存条件,而不是培育人类共享和团结等各种价值。政治领域的内容更多的是管理和控制问题,而不是齐心协力塑造一种共同生活。理性本身被贬低为自私自利的算计。道德也越来越变成一桩私人事务,成为在卧室而不是会议室中讨论的话题。文化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愈发重要,成长为物质生产的一个单独的行业或分支。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文化又降格为一种社会秩序的门面装饰,这种社会秩序只关心那些可以标价和测算的东西。文化现在主要变成了人们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无害手段。

评论:一切都明码标价。“文化现在主要变成了人们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的无害手段。”这句感觉令人毛骨悚然。

体育运动,在英国特别是足球,已经取代了许多高尚的事业——宗教信仰、国家主权、个人荣誉、道德归属;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愿意为这些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体育包含不同团体间的忠诚和敌对、象征性仪式、炫目的传奇故事、偶像般的英雄、史诗般的战斗、华丽的美感、身体上的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壮丽的奇观和强烈的归属感。体育还创造了人群的集体感和直接的肉体参与,这是电视无法做到的。失去这些价值,许多人的生活就会变得空空荡荡。

评论:感觉有些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体育这么受欢迎…尤其连上上一条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人生的意义,现在可是一项获利颇丰的产业。题为“商业银行家的形而上学”之类的书籍有很大的市场。不再沉迷于赚钱的男男女女们,转而向心灵真理的供应商寻求帮助,让后者靠贩卖这些东西又大捞一笔。

评论:🤣🤣🤣🤣🤣

人生也许没有一个固有的目标,但这不能说明人生是徒劳的。虚无主义者不过是幻灭的形而上学家。对世界的忧惧不过是信仰的轻率的一面。

评论:“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意义固然是人们所做的事情;但人们是在与一个确定的世界的对话中做事的,而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不是人类发明的,并且人们的意义要想有效,他们就必须尊重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特征。要承认这一点,必须培育某种谦逊的品格,而这和在意义问题上“一切由我们做主”的“建构主义”公理是相悖的。这种表面上激进的概念实际上暗合了西方的一种意识形态,即重要的是我们出于自己的目的赋予世界和他人的意义。

评论:书中作者多次提到对新教宣扬的“我的人生意义是由我自己赋予”的不认同。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自己能够随心所欲创造的。它并不能免除你的一项责任,即在常识之下证明任何使你的人生有意义的东西的合理性。”,“人类可以自我决断——但只能建立在更深刻的对自然、现实世界的依赖以及人类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是在切断人类和自然,现实世界和其他人类的连接,宣扬自己的感受最重要之类。

然而,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肮脏又拥挤的难民营里面,并且刚刚在一次自然灾害中失去了孩子,你基本上不可能感到幸福。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这更为显而易见。你不可能变得勇敢、高尚和宽厚,除非你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生活在培育这些美德的政治环境中。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和政治学具有密切关联的原因。好的生活要求有一种特定的政治状态。

评论:这与上文中说到的现代社会宣扬的个人化,自我化也有关系。如果说现代自由主义认为我们可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他也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或个人的事务”,而如果不幸福?那是你是自己导致的。然而很多问题单凭个人努力杯水车薪。

举一个好的人生的意象,比如爵士乐队。爵士乐队的即兴演奏明显与交响乐队不同,因为很大程度上每位演奏者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自由表现。但是,她在这么做的时候,对其他乐手自我表达式的演奏,怀有一种接纳性的敏感。他们所形成的复合的和谐状态,并非源于演奏一段共同的乐谱,而是源于在他人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每位乐手都用音乐自由地表达。每位乐手的演奏越有表现力,其他乐手就会从中得到灵感,被激励而达到更精彩的效果。在这里,自由与“整体的善”之间没有冲突,但这个意象与极权主义截然相反。虽然每位乐手都为“整体的更大的善”作出了贡献,但她不是通过苦涩的自我牺牲,而只是通过表达自我。这当中有自我实现,但实现的方式是自我在作为整体的音乐中消失。其中有成就,但不是自吹自擂的成功。相反,成就——音乐本身——充当着乐手之间发生关联的媒介。演奏的高超技巧带来快乐,并且——因为人的力量得到了自由满足或实现——存在着自我发展意义上的幸福。由于这种自我发展是互惠互利的,我们甚至可以宽泛地、比拟地说,这是一种爱。当然,把这一场景比做人生的意义大概是最妥当的——一方面,它使得人生富有意义;另一方面(更有争议一些),我们如此这般行事,便可实现最佳的本性。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爵士乐演奏那样毫无目的。它不是要服务于某个功利目的或形而上的严肃宗旨,它本身就是一种愉悦。它不需要处于自身存在之外的合法性理由。在这个意义上,人生的意义有趣地接近于无意义。

评论:太喜欢这个比喻了!

《制造音乐》

非常喜欢这本书~~~主体是作者回顾自己作为音乐人的音乐生涯,但其中也蕴含着他关于人类为什么喜欢音乐,音乐历史,音乐工业,音乐教育等等的思考~很认同他说的现在很多的艺术教育不是在教人怎么创作和享受创作的乐趣,而是所谓的教人欣赏音乐,从而把很多人挡在创作的门外。他宣传业余创作者的概念,觉得创作的乐趣不应该只被局限于所谓的“专业人士”~因为书中内容众多,下面列一些我个人觉得书里很有意思,引发我思考的观点:

音乐的务实性

作者不认可传统上对于创作的看法,认为创作发自某种内在情感,出自一股激昂的热情或感受,而是认为创作和场景密切相关,比想象中更为务实。

比如教堂音乐,演出场所主要是在大教堂,修道院之类,这些场所的残响时间很长,几秒前唱出的音符还回荡在空中,音符会重叠在一起~在这样的场所里,过于复杂的曲式会听起来很不和谐。于是教会音乐大多数是很长的音符,缓慢铺展,没有转调,也没有复杂和声。

莫扎特的作品,面向的场所是更为小巧的宫廷空间,而且一般房子里会挤满人,残响大幅减少。所以他作品里所有繁复精巧的细节都能清晰地送进听众耳朵里。而因为当时大家都是跟着音乐跳舞,或者聊天走动,所以为了压过宾客的声音,乐队的编制也逐渐扩大。

随着时间流逝,交响乐演奏的场地越来越大,残响效果也更大。于是作曲家开始为这些表演场所的音效创作曲子,成品逐渐强调织体,也有更多比较有震撼的桥段,如此才能顺利传到如今距离更加遥远的后排座位。

在1900年左右,古典音乐观众再也不能在表演时大呼小叫或饮食谈天。观众必须全神贯注、一动不动地端坐聆听。Alexander Ross 认为这是为了把闲杂人等(“庶民”)排除在新的交响乐厅或歌剧院外。而这种排挤策略也影响了音乐的创作。由于演奏时不会再有人说话、吃东西或跳舞,音乐可以有非常大的变化。作曲家知道观众听得见所有细节,因此他们可以创作一些轻柔安静的段落,而和声复杂的段落也能够清楚展现。

爵士独奏与即兴创作的出现,其实是为了务实地解决演奏问题。乐手在演奏时,原本“写好”的乐谱会奏完,为了延长乐曲中比较受欢迎的段落,方便意犹未尽的舞客继续摆动身躯,乐手只得一面维持原有的律动,一面在和弦变化内即兴演奏,学会如何拉长或延展乐曲中比较讨喜的片段。

而随着大家把聆听音乐的场所从音乐厅,酒吧转向自己的私人设备,音乐的创作也随之变化。极端或突兀的音量变化在个人音乐播放器上听起来会很难受(应该很多人听古典音乐会有这样的体验,一会儿听不见,一会儿有吓一跳),于是为这些迷你音乐场所写的作品音量相对平稳。

书里还提到鸟类的叫声也是配合环境演变的。比如研究发现,旧金山的鸟类在过去40年来叫声音频略有升高,这是为了对抗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声。

按照这样的想法,作者也认为不存在“音乐的进步”一回事。“一味认定有所谓的“进步”、认定现在的音乐比以前“更好”,这是现代人典型的自以为是,是一种迷思。因为创造力并不会“进步”。”个人觉得还是挺有趣的~

业余创作者

另外一个我很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业余创作者的宣扬。他自己本人也算是业余创作者起家,一直也没有什么非常专业的音乐训练。他认为演奏技巧只是音乐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经验。比如古典音乐的乐手他们有着非常高超的技巧,但是因为平常对于流行或者放克接触不多,看似简单的节奏他们的演奏会缺乏某种韵味。所以他认为无论是否专业,每个人都有潜力进行创作。

然而他认为官方在艺术教育的目标长期以来并不是鼓励大家创作,培养大家的创造力,而是教导大众认识所谓的伟大作品。然而这种教育的目的其实是创造一种文化阶级,把创作限制在某些“天才”手里,而只鼓励普通大众消费。他认为“让人学会创作音乐、绘画、摄影、写作或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不管质量如何,都比让他们理解并欣赏毕加索、安迪·沃霍尔或莎士比亚的作品更重要,更别提当代的歌剧。”

创作和自己制造音乐的消亡另一方面也深受录音技术的影响。书中提到早期的留声机有录音的功能,谁都可以录制自己的作品,而且大家互相交换唱片。然而没过多久这种录音功能被移除了。他认为这种反参与、不民主的作为是新成立的唱片公司促成的。那些唱片公司宣称,他们不是使坏,纯粹只是想营销“高质量”的录音,好提升顾客乃至国家的音乐品位。“另外,随着录音技术和流媒体的发展,音乐也越来越容易被获取。过去很多人接触音乐的机会很少,除非自己在家里演奏。然而现在“人们不需要费力学习、经常练习,也不必经过学艺的漫长过程,就能在家里听到音乐”。不过个人觉得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创作录制自己的音乐变得容易了不少,可能是一点积极的方面吧。

最后由书中的一个quote收尾吧:

某些非洲部族的语言里,“艺”与“玩”用的是同一个字。即使在英语里,我们也是“玩”(play)乐器。这种看待艺术与表演的态度跟西方推崇不朽佳作与伟大作品的观念恰恰相反。

音乐真的有道德性吗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所谓的音乐的道德性问题。他说,“一般来说,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古典音乐——也许还包括某些类型的爵士乐,含有一种道德疗效;而嘻哈与舞曲——当然还有重金属音乐,则是完全欠缺正面的道德要素。”正是因为这种观念,某些音乐被人认为很高级,有品位,而另一些音乐被认为不高级,不正经。作者认为这种观念本质上是一种傲慢:“这种假设高级艺术让生命更有价值的论点,其实是对那些不接触这种艺术形式的普罗大众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傲慢……并且假设他们的人生不那么有价值、不那么充实。艺术这个宗教让人性更为卑劣,因为它鼓励人们去贬低那些被视为欠缺艺术涵养的人。”而且他认为很多文化场所比如歌剧院,博物馆,音乐厅,芭蕾舞团虽然常年来在宣扬“大众化”,但是“通常是上行下效的文化:我们要你们大家都来看、都来听、都来欣赏,不过,千万别以为你自己做得出来。”

另外他还说到,“歌剧院、芭蕾舞团与大型美术馆拿到的赞助款往往比通俗艺术和流行音乐场地更多,而且不完全是官方资金,主要是因为20世纪一些社会经济地位优越的人士认定这类机构更具教化功能。”这种“某些音乐具有道德疗效”的观念如此根深蒂固,使得这些“高级艺术”成为了富人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例子,让我很震惊:

2010年洛杉矶歌剧院制作瓦格纳的歌剧《指环》(Ring Cycle),耗资3100万美元。百老汇秀通常成本没那么高,除了最近的《蜘蛛侠》。U2上一次巡回演唱会的预算差不多就是这样,但那是在体育馆里举行的大型演出,观众人数可观。以《蜘蛛侠》与U2这两场表演来说,作曲者都还在人世,想必有一部分门票收入落入了他们的口袋,这也是制作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瓦格纳已经过世很久了,所以《指环》高额的制作费应该不是因为他的代理人狮子大开口(好吧,那是四部歌剧组成的长篇史诗)。洛杉矶歌剧院最后亏损600万美元,原因在于“高价位入场券导致需求减弱”。

当然,作者也举出了鼓励音乐创作改善了某些街区的“问题少年”问题之类的例子,仿佛证明音乐还是有提高人的道德功用的。然而,与其这是反映了音乐提升了人的道德,不如说是创作让这些少年发现了生命中还是有如此好玩和有意义的事情,而让犯罪黯然失色。但是目前专业艺术世界走的“精英路线”正如前文所说是不鼓励业余创作的,书中也提到有在监狱里教犯人创作音乐的项目,而“那些受刑人员出狱后往往很难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因为他们发现专业艺术世界走的是精英路线,而那些“漂亮的建筑物”更令人胆怯。”

总的来说我还是挺认可作者的观点的,这也引发了我对于我的古典音乐频道的思考(虽然这个频道的更新频率也是非常的“优秀”)。这个频道的内容可以多激发我自己和大家的创造性吗?目前我还没有很好的想法。但就如人生意义的问题,可能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去“创作“出来的😄

剧/综艺

《锵锵行天下第三季》

之前有推荐过一些单集~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一季江南游的,看到窦文涛如此激动的看石头和画儿,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热爱,还挺感染人的~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好想逛园林呀~

就是节目真是越来越长了,以前感觉只有90分钟?现在都两个半小时………看一集感觉半天都没了……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五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迎来了最终季。最初看这部剧是被里面的衣服和音乐吸引,但是后来挺喜欢女性成长的叙事~最终季也没有让人失望~虽然剪辑上非常“疯狂”(褒义),交代了几十年后的事情,但反而这种快节奏给人感觉非常紧凑。最感动的是最后她的父亲 Abe 表达出了他对女儿的亏欠:

My daughter was dumped by her husband, out of nowhere. That was her saber-toothed. Instead of collaspsing from the weight, she emerged stronger. A new person, so I thought. But now I think perhaps that was who she was all along. I never really took her seriously. My son Noah I took seriously. I would take him to Columbia with me every week so he could dream of what he could be. I don’t remember if I ever did that for Miriam. I don’t think it ever occurred to me. And as unfathomable as this career choice of hers is, she’s doing it on her own, with no help from me or her mother. Where did this come from? This strength, this fearlessnes that I never had. That my poor son never had. What could she have been if I had helped her and not ignored who she really is? My daughter is a remarkable person, and I don’t think I’ve ever said that to her.

《人选之人·造浪者》

越看越好看!最喜欢的是它的真实,不回避各种事情的矛盾和难处,不隐瞒也不爽剧,比如党主席迫于各种压力在选举中面对性骚扰的事件也只能选择私下解决,选举中做的一些事情到底是在为人民谋福祉还是只是为了赢?各方在选举中的攻防有时候也感觉有点想笑(比如第一集里狗狗的事情,可能是我从没经历过这些大惊小怪了),另外林月真还提到了说大多数选民都不是理性的,也可以引发很多思考~另外感觉赵蓉之这个角色也太惨了,小小年纪承受了太多………感觉这价值观都要被颠覆了……

这个剧也刮起了台湾的 MeToo 风潮。最近还出了这个剧的一个重要男性角色的演员被爆出性侵事件……希望这个剧可以真的让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并真的有所改变。


说说五月六月
https://albuspensieve.github.io/2023/07/05/2023-07-05-2023MayJune/
作者
Albus Dumbledore
发布于
2023年7月5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