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s 的 Weekly Digest (2024.1.1-2024.1.14)
新年快乐!开年两周的生活还挺丰富的,去听了BSO,去了 Worcester Art Museum 看伦勃朗 Etching 展以及试戴盔甲,去了哈佛看玻璃花和历史科学仪器。看了《逃避自由》,作为现代人的我真的疯狂被打脸啊🤣 还看了一些视频电影,综艺之类的,学习到了不少无用知识~
生活
2024 年的第一场雪
1月7日迎来了 2024 年的第一场雪,下得还挺大的!而且我们居然在下得最大的时候出去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那个风雪眼睛都睁不开 😂 但很有氛围~~
Worcester Art Museum
大雪之前的周六我们去了 Worcester Art Museum~这是我第一次去 Worcester,觉得这个城市比我想象中的大很多!去 Worcester Art Museum 的契机是听说有一个伦勃朗的 Etching 展览~的确非常震撼!展览展出了伦勃朗各个时期的 Etching 作品,对 Etching 这个技艺也有一些介绍,比如drypoint因为刻得比较浅就会有一种晕开的效果~还有不同的纸张也会有不同的效果等等~
伦勃朗在 Etching 上居然可以实现如油画一般的光影对比,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另外他还非常擅长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场景的背景,让画面更有对比,重点突出~伦勃朗的 Story Tellilng 能力也好强!亚伯拉罕献祭issac的那个三幅“连环画”看得好惊心动魄!
Worcester Art Museum 比想象中的丰富很多~最有名的是有很多巨型罗马马赛克,和一个从法国搬过来的教堂房间~不过这次参观最开心的是在兵器铠甲区,居然有现场试戴环节!!!戴的部分是小臂连接手肘的部分,很重,但是意外的很灵活~讲解员说这玩意可以把手臂和手肘保护得很好,但是后面有人发现可以用锤子锤连接部分,这样盔甲就会被卡住lol
讲解员还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盔甲的故事,比如盔甲和武器在不断地军备竞赛;还有很多战士其实是农民,他们没有那么好的保护措施,有时候抄起农具就上战场了,虽然感觉这两个故事逻辑上不是非常连贯😂,但是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知识盲区~~~
另外还很喜欢 Faith Ringgold 的特展!很喜欢她把美国白人的“丰功伟绩”和美国非裔在历史中的创伤进行对比的那组作品 Declaration of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Harvar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这周日去了哈佛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是因为他们周日麻省居民免费哈哈哈~
早上坐公交去了哈佛,发现公交居然只需要 10 分钟!我们把车停在公交站附近,这样既不用在寒冷中走太久,又不用困扰于剑桥拥堵的交通和找车位的困难,感觉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哈哈~
到了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超级无敌多的小朋友🤣大概是免费周日很多爸妈来遛娃吧~我们先看了大名鼎鼎的 Glass Flower (玻璃花)。很多年前我和老妈来看过一次,当时就大受震撼,这次依然大受震撼!R 同学第一次来看也大受震撼哈哈哈哈!看展览的时候碰到一个讲解员说有个presentation,于是我们就去学习了一下~当年是博物馆有了一个新的空间需要填充与植物学相关的展品,负责人 Professor George Lincoln Goodale 百般搜寻发现了这对做过非常逼真的玻璃海洋生物的父子 Leopold and Rudolf Blaschka。他写信过去想请他们做一些玻璃植物但是因为这对父子很忙遭到拒绝。于是他乘船前往德国,和这对父子面谈,最后签了一个十年的合同,这十年里就专门为哈佛制作玻璃花~讲解员还介绍了这个十年合同的资助人 Mary Lee Ware 和她的母亲 Elizabeth C. Ware,以及这些易碎的玻璃是如何被精细包装从德国运到波士顿的。
这次也更多的了解了一些玻璃花的制作流程。玻璃花是有铁丝骨架的,玻璃附着在这些铁丝之上作为植物的茎,叶等等~然后各个部分再用一些动物胶水进行粘连。把玻璃液附着在铁丝上使用的是一种叫做 lampwork 的工作方法,利用酒精灯即可融化玻璃并制作出很多形状。展览中也提到了有一些部分是用传统的吹玻璃的技法,但具体不知道是哪些。
这些玻璃花真的太逼真了,而实现这种逼真需要营造很多的肌理。展览中介绍了 Leopold and Rudolf Blaschka 使用了诸如颜料绘画,往玻璃上吹纤维,和加入小玻璃滴等方法塑造植物的肌理。
参观完玻璃花走马观花的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 Peabody Museum 的各个部分,各种矿石,动物化石,动物标本,还有中南美洲的藏品等等~Peabody Museum 的两个展览:一个是关于食物的展览 Resetting the Table: Food and Our Changing Tastes,一个是介绍美国人类学这个学科的诞生的展览 All the World Is Here 都很有意思~
下午吃完饭我们去了哈佛的 The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Scientific Instruments~地方不大但是东西太太太太太多啦!从测量仪器,到天文模型,望远镜,显微镜,到实验器材,到搬了一整个 Cyclotron 实验室,感觉完全可以串起一部科学史!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个展览比较仓储式,对于每件展品介绍有限,如果可以有视频介绍每个仪器如何使用,或者实验过程就更好了~另外还看了他们的特展 Surveillance: From Vision to Data,讨论了历史上人类的身体和生活的地貌如何被变成了数据,而又成为 surveillance 的工具,被迫的或者自愿的,挺发人深思的~
BSO
上周四久违地去了 BSO,也是 BSO 2024 年第一场音乐会~演的曲目是拉威尔的左手钢琴协奏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的!弹左手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是 Seong-Jin Cho,技术真的太好咯~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首曲子的现场,看的时候觉得音乐会不仅是听觉的也是视觉的~亲眼看到全程左手演奏的确比听录音的时候想象全程左手演奏带来更真实的震撼~~春之祭也挺精彩,看定音鼓大哥开心激动地摇头晃脑很有感染力哈哈哈~另外在去 BSO 之前还跟一些她乡的小伙伴面了基,很开心!
另外上周四还去看了一下《老友记》主题咖啡馆 Central Perk,不是非常推荐😂感觉氛围一点都不像剧里的那种旧旧的温馨,而且喝的也很贵。不过纸杯和餐巾纸倒是很多《老友记》元素挺喜欢~
书:《逃避自由》🌕🌕🌕🌕🌕
看《存在主义咖啡馆》的时候种草了这本书,挺推荐的!这本书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弗洛姆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纳粹会在德国盛行。他认为经济,个人心理和社会思想互相作用,互相强化。过去的历史中,人类一直在摆脱外界的限制(宗教的限制,君主的限制等等),个体化程度逐渐增强。个体化进程既导致个人力量的增长,但也导致个体的孤独感加深,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原子化的倾向下。为了克服这种难以忍受的孤独感,人为了获得安全感,主动牺牲自主性,而纳粹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们“臣服”的巨大力量,让人觉得不再孤独,也可以找到借口让自己不用负责。虽然这个书主题上是在讲极权主义兴起的,但是作为现代人,读的过程也频频被说中,不得不反思自己~比如这一段关于现代人思想的虚假性,以及对自己思想虚假性完全无意识的讨论:
假设我们在一个岛上,那里有渔夫与城里来避暑的游客。我们想知道天气情况,就去问一位渔夫和两位城里来的游客,我们知道他们都听了天气预报。渔夫有丰富的经验,也关注天气这个问题,他就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好像我们问他时他尚未拿定主意。他知道风向、温度、湿度等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但还会对各个方面分别加以斟酌,然后做出多少较明确的判断。他可能会想起天气预报,并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天气预报的说法,如果是反驳,他就会小心谨慎地斟酌自己的理由。但这才是最关键之处,这是他自己的观点,是他自己思想的结果,他告诉我们结果,也告诉我们理由。
城里的两个游客中的第一个知道自己对天气知之甚少,并觉得没有必要了解。我们问他时,他会回答:“说不准。我所知道的就是天气预报报的那些东西。”另一个人就有点不同了。他相信自己对天气懂得很多,尽管实际上他一无所知。他是那类觉得自己必须能够回答任何问题的人。他略加思索,然后告诉我们“他的”看法,而实际他所说的与天气预报报的一模一样。我们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们,他是根据风向、温度等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表面看来,这个人的行为与渔夫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再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很显然他收听了天气预报,并接受了它。然而,由于觉得非得有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想法的强迫下,他忘记了自己只不过在重复另外某个权威的观点,并坚信这是他通过自己的思想得出的观点。
看完这段就觉得自己真的非常缺乏渔夫这样的独立思考,而且一大原因是我非常害怕自己的思考是错的,所以习惯搜寻信息,证据,别人的想法。感觉我们应该减少对一个思想是不是正确的评判,多想想这个思想是怎么来的,我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以及不要害怕说出不正确的东西,这样才能鼓励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比起错误,更可怕的是不真诚,最可怕的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不真诚。
还有这一段讲人类的从众心理的:
到博物馆看画的普通人,看到一幅名画家(比如伦勃朗)的画时,会认为它精彩绝伦。如果我们分析他的判断,就会发现他内心里根本没有任何共鸣,只是因为别人认为他应觉得好,才认为画得好。音乐判断和认知活动中也有这种现象。许多人看到真的风景名胜时,虽然相信“他们”看的是真风景,但实际他们脑子里面出现的却是在明信片上看过多遍的这个风景,真正的风景只不过是它的复本。有些人亲自经历了某件事,但却偏要根据媒体的报道来观察分析这件事,实际上,许多人虽亲自经历了一场文艺演出或政治集会,但只有在读到报纸的报道后,才觉得是真的。
产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不如就先从看到绘画,或者听到音乐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别人说好就跟着叫好开始。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即使几年后发现当年是自己眼瞎也没关系。说到这里,想到前几天在 Instagram 上看到一个小朋友评论世界名画的视频,很逗:
(因为连接在外网,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视频内容。大概就是问一个小朋友喜不喜欢梵高的星空,他说他不是很喜欢这幅,可能只是不是很适合他。接着问他喜不喜欢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他说这有啥令人兴奋的啊🤣 采访的人说很多大人喜欢这个哦,小朋友说,当然啦,大人说喜欢只是因为善良。最后问他喜不喜欢尖叫,他说好喜欢,因为这幅画让我 🙀)
这样的勇气在成年人中实在难得啊。成年人在教育,社会的磨砺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很多和真正的自己连接的机会,失去了表达自己的勇气。
上面这些关于对现代人思想虚假习惯的论述和下面对于现代教育的批判也非常相关:
我想简单提一下目前的一些教育方法,它们实际上进一步打击了原创性思想。一是强调掌握关于事实的知识,说强调信息倒更确切些。有一种可悲的迷信思想泛滥成灾,即,只要知道越来越多的事实,便能获得真实知识。一堆堆零乱、互不相干的事实被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都耗费在学习越来越多的事实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当然,没有事实知识的思考是假大空,但只有“信息”同缺乏信息一样,都是思考的障碍。
的确是这样,尤其是在所谓的“信息时代”,思考已经不知道被信息甩到哪里去了……
除了思想的虚伪性,现代人类的愿望也存在虚伪性,当然除了我们自己的偷懒以外,这也是社会塑造的。所有的人上学为了好成绩,为了以后找好工作,然后希望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完全不去思考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就算是停下来想了这个问题,也很快把这些问题扫到一边,因为这些问题太沉重了,太难了,远比跟风随大流难太多了。(见本篇最后的 Quote)
弗洛姆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非常理想化的。他认为只有“积极自由”才能在个体化的同时不会感到孤独。这种自由中,每个人自发地活动,充分而不妥协的实现自我。这样的社会在当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利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意义和衡量标准的社会中感觉是很难实现的,但谁不想生活在他描述的这样一个世界里呢。
电影/综艺/纪录片
《奥本海默》🌕🌕🌕🌕🌑
终于看了奥本海默,我觉得还挺好看的,时间线凌乱的那种悬疑感也很有参与性 😂~但感觉主要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有很多面相和讨论的角度。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感觉这个电影好看甚至有点“理所当然”。但真的很不喜欢那种对科学家 stereotypical 的刻画呀…什么满脑子星星电波,黑板疯狂疾书(我只想到offer里的梁巍😂)。里面的女性角色感觉就是不知道为啥就喜欢奥本海默了,而且也不知道为啥奥本海默喜欢她们………还有那个音效,调动观众情绪的意图太明显啦!!!
Maestro🌕🌕🌕🌑🌑
听 Sticky Notes 说到这个主角是伯恩斯坦的电影才看的。对伯恩斯坦这个人本身没啥了解,以前主要是听他的作品和看他的young peoples concert,只是听说过他是双性恋。看完这个电影不是很明白想表达啥………片子主要是围绕着伯恩斯坦和他妻子的关系展开的,他们咋认识咋幸福然后伯恩斯坦咋出轨最后 Felicia 癌症去世。最后我就发出一声“贵圈真乱”的慨叹?以及吸烟镜头也太多了,那个烟多到要溢出屏幕了… 配乐基本全是伯恩斯坦作品(作曲或指挥)还不错。
《孤独的美食家 2023除夕特别篇》🌕🌕🌕🌕🌕
新年时分的特定节目必然是孤独的美食家 SP 了 虽然五郎今年没有吃到荞麦面,但是居然去了台湾吃酸菜火锅和夜市小吃!看起来好好吃啊~“被迫”参加民谣表演和送货任务的五郎依然是除夕就会被卷入各种事的五郎~~~
Best in Miniature 第一季🌕🌕🌕🌕🌕
强烈疯狂推荐这个真人秀~微缩模型爱好者狂喜!这个真人秀请了 11 位微缩模型艺术家来做微缩房子~从整个房子的框架,到每个房间的装修,到花园布景,看着他们一点一点使用各种技术搭建他们心中的理想小屋。每个艺术家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做的房子也有非常多样的风格,有历史感很强的,有非常现代的,有主题化的等等。而且节奏非常短平快,一点都不像国内的那些真人秀那么拖沓🤣
最后获胜的艺术家是一个做 mini 鬼屋的,真的超级吓人超级逼真,动态感好强😭感觉做miniature真的是个综合技能,纸,clay,木工,画画,针线活都得样样精通,另外身体还得好,因为一做就是八个小时,十个小时……而且真的得非常有耐心,因为那么一点点大的东西,想要粘得干净漂亮,加上细节都得下很大功夫。最后还得非常有想象力,太佩服了~~~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写传统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历史背景》
最后分享一下最近看的一个 B 站 Up 主的视频~他的视频真的干货很多,史前艺术,埃及艺术,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希腊艺术等等,非常长知识~唯一的问题就是视频特别长而且信息密度好大,看完没记住啥哈哈哈~
播客
Hidden Brain - Making the Most of Your Mistakes
个人觉得这期非常棒~过分强调“千万不能出错!”只能减少错误的汇报而不是错误的发生~ 关键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在产生严重后果之前抓住错误~
《博物志 - 222. 北齐壁画博物馆》
《线条的盛宴》里的发掘现场/工地终于建成博物馆了~听起来好棒,而且是原址保存感觉很难得!超想去啊~~~
《翻电Special 硬核地探讨一下“中文被污染”这个话题 VOL.129》
个人觉得这期还挺有意思,虽然很多内容也不记得了 🤣 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主播认为很多网络缩写主要是一个审美的问题,不用把它上升为道德问题,感觉有一些道理,虽然审美上我还是很难接受😂 第二个是他说到有些词的确有“污染”的可能性,比如说“卷”这个词。虽然我已经忘了他说的具体是啥了,但个人觉得这个词第一个问题是“卷”在各种讨论中已经自带贬义,会限制一些讨论;第二个是这个词有一点“话题终结者”的意思,比如说了一个情况之后,就感慨一句“唉,现在这个世界就是卷啊”,就终结话题了,不利于更深入更细致的分析,也不利于提出解决方案。
《不丧 - “最熟悉的陌生人”:聊聊2023年末的台湾之行》
上次去台湾(也是唯一一次去台湾)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真的是啥都不懂的小孩…希望有机会再去看看😭~
Quote
我们说感觉和思想缺乏“原创性”,其实愿望活动也如此,承认这一点尤为困难。现代人好像有太多的愿望,唯一的问题似乎就是,虽然知道自己所想的是什么,但就是无法实现。我们的全部精力都花在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目的上,但多数人从未对这个活动的前提提出过疑问,即,他们知道他们真正的愿望。他们没停下来想一想,他们正在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否是自己所想的。上学时想有个好成绩,成年时则想越来越成功,想赚大钱,声名显赫,有辆高级车,还能周游各地等等。然而,一旦他们在这些狂热的活动中突然停下来想一想,问题就来了,“如果我真得到这份新工作,如果我真的有辆高级车,如果我真能外出旅游,那又能怎样?这些都有什么用?我真的想得到这些东西吗?我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原以为会给我带来幸福,可一旦实现却又会令我大失所望?”这些问题一旦出现,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它对人整个活动的基础,对自己的愿望提出了质疑。因此,人一旦有了这些烦人的念头,多半会尽快打消它们。他们觉得之所以受这些问题的困扰,是因为它们太烦人、太令人丧气了,于是他们继续追求自认为是自己的目标。(弗洛姆,《逃避自由》)
这两周的 digest 就到这里啦~大家这周都看了/听了/学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呢?在评论里留言一起交流吧~